俄乌冲突提醒中国:我们该在西部沙漠屯够300万人的武器弹药
发布时间:2025-04-18 浏览次数:1 作者: 新闻中心
战争是检验军队战斗力最好的方式,过去有些国家仗着大国撑腰或者扩张了领土,就自我膨胀,扬言自己是“世界第三”甚至是“世界第二”。
可面对领土比自己小28倍,人口少1个多亿,经济、军力更是形成碾压的乌克兰,俄军却还是打了整整3年,不但没实现“速通基辅”,还被乌军反扑,进入了库尔斯克地区。
那么,在对乌“特别行动”中,俄罗斯有哪些失误?我们又能从俄乌冲突中学到什么?
“俄乌双方都需要做一些困难的事情来结束这场冲突,至少要将它暂停,要达成不能用军事手段处理问题的共识。”
3月11日,美国国务卿鲁比奥,在飞往沙特与乌克兰谈判时对记者说道:“乌克兰必须在领土方面作出让步,绝不可能恢复2014年之前的领土。”
美国得到了稀土,俄方得到了领土,乌克兰变成了“废土”,泽连斯基即将“入土”。
尽管特朗普也用“加大制裁”来威胁俄罗斯停火,但整体上看,他对俄是多有偏袒的。
特朗普的国务卿鲁比奥也暗示,虽然难度很大,但特朗普的确是想“离间中俄关系”,充当“反向尼克松”。
3月9日,国防部刚刚宣布,将派出第47批护航编队驱逐舰包头舰、综合补给舰高邮湖舰,前往伊朗恰巴哈尔港,与俄罗斯、伊朗进行“安全纽带”联合演习。
中、俄、伊演习早在2019年就形成了“常态化机制”,并在2019、2022、2023、2024年相继举行过四次。
尽管如此,但《亮剑》中丁伟关于“国土防御重点”的论文,还是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。
“兄弟手足之间,都可能为利益反目成仇。国与国之间的关系,就更为脆弱。在任何一个时间里,任何条件下,国家利益、民族利益都要高于一切。”
丁伟所谈的不是政治问题,也不是外交问题,而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一定要考虑的国防问题。
一个国家的周边地区,出现一个军事强国,不管这个强国有没有动手的打算,已经构成了事实上的潜在威胁。
如果将其与俄乌冲突中,俄军遭遇的种种麻烦结合起来,能得出结论:应当在西部沙漠,屯够300万人的武器弹药。
“乌克兰完全致力于建设性对线日以来,泽连斯基一改往日的“硬汉”形象,终于决定对美、对俄作出巨大让步。
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史蒂文·威特科夫表示:“泽连斯基已经致信特朗普总统,为在(白宫)椭圆形办公室发生的整个事件道了歉。”
要知道,2月28日,泽连斯基在白宫与特朗普不欢而散后,虽然求着跟美国修复关系,却一直坚称“不会道歉”。
这是因为,乌克兰军队在俄罗斯境内的库尔斯克地区节节败退,美国也一直咄咄逼人,泽连斯基真的“没牌可打”了。
路透社、等西方媒体,也一直炒作俄罗斯“身先士卒”,给中国收台提供经验:“中国军方一直在从俄乌冲突中吸取这次的教训,为可能爆发的做准备。”
打到第11个月,就消耗了2000多万发弹药,导致苏联时期积累的400万吨庞大库存迅速见底。
这一现象表明,现代高强度战争对弹药储备的依赖远超传统预期,长期战事可能会引起战略储备迅速耗尽。
俄罗斯虽通过提升军工产能(如绍伊古督导扩产)缓解压力,但受制裁影响,仍不足以满足前线需求。
北约的军工体系虽然比俄罗斯先进,规模也更大,可乌克兰日均消耗4000-7000发炮弹,迅速导致西方库存告急,美国甚至被迫提供集束弹药以填补缺口。
这说明,只依赖战前储备不足以保证长期冲突需求,必须建立“储备+产能”的双轨体系。
俄军两座弹药库被炸,直接造成5万吨弹药损失、战力暴跌80%的案例,足以说明弹药库分布与防护的重要性。
从俄乌的教训中不难发现,要打现代持久战,必须要有非常完善的军工生产体系和战略储备体系。
军事专家魏东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:“俄乌冲突,尤其是双方对峙的区域,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弹药消耗战。”
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”,俄乌两国在冲突中暴露的“弹药短板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:对待邻国也好,台海也罢,必须提前备足粮草,以防空库。
因此有人建议,可以把广袤的西部沙漠,尤其是塔克拉玛干、戈壁,打造成巨大的“弹药库”。
卫星影像分析显示,沙漠地区可有效阻挡机械化部队突进,并为隐蔽储备设施提供地理条件。
而且,西部还是个“聚宝盆”,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、天然气和矿产资源,早已建成能源输送管道。
如果结合现有的这些设施,可以在沙漠边缘或地下打造模块化弹药库,降低被侦察和打击风险。
具体情况,可以借鉴瑞典“洞穴堡垒”模式:利用沙漠地质稳定性,建设抗炸设施。
敦煌西湖保护区作为生态屏障的经验,就为军事设施的隐蔽性提供了很好的参考。
毕竟,西部沙漠距离东部经济中心足有2到3000公里,既能避免一线冲突的直接影响,又可通过兰新线等铁路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,快速支援多个方向。
现代战争中,单兵通常携带4到6个弹匣(120到180发步枪弹),美军实战中甚至达10-15个弹匣(300-450发)。
至于支援武器,以志愿军标准为例,轻机枪每基数800发,重机枪1600发,60毫米迫击炮30发/门。
假设每千人配备10挺轻机枪、5挺重机枪、5门迫击炮,则300万人需要240万发轻机枪弹和240万发重机枪弹以及4.5万发迫击炮弹。
储存弹药期间,必须结合训练消耗,定期更新库存,避免像苏联一样出现弹药过期再翻新的情况。
另外,还可以在甘肃、新疆布局军民两用生产线,平时生产民品,战时转产弹药。建立3-5个大型军工复合体,确保战时可月产30万发炮弹。
居安思危,未雨绸缪,方能临危不乱,正如毛主席所言:“深挖洞,广积粮,不称霸”。
中国的防御性政策应始终以“够用、有效、可持续”为原则,而非盲目追求规模。
火力对比悬殊!北约情报:俄军发射炮弹量是乌军5倍,产能为西方3倍 红星新闻
很幼稚!在荒芜人烟的沙漠建造军事工程,太显眼,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西方间谍卫星的监控之下,地面人员一张报纸的《人民日报》标志都清清楚楚,那时,就毫无秘密可言。并且,那种非常突兀的工程,在战时一定会是敌人最先用导弹突击的第一批目标。在钻地弹的轰击下弹药库生存率极低!帖主军事知识理论太贫乏!论点一点都不科学。
老兄,你知道吗,弹药是有保质期的,过期了就是能销毁了!俄罗斯能用苏联留下来的弹药和武器装备,那是因为苏联解体才30年!我国当年为了防备苏联入侵,生产了海量的手榴弹子弹枪械和炮弹!导致前几年,我军训练还在用木柄手榴弹!152火炮,50年前的技术,还留着一部分给三线部队,因为炮弹还没用完!